古器物及古文字之学,一盛于宋,而中衰于元、明。我朝开国百年之时,海内承平,文化溥洽。乾隆初,始命儒臣录内府藏器,放《宣和博古图》,为《西清古鉴》。海内士夫闻风承流,相与购致古器,搜集拓本。其集诸家器为专书者,则始于阮文达之《集古斋钟鼎彝器款识》,而莫富于吴子宓阁学之《捃古录金文》。其著录一家藏器者,则始于钱献之别驾之《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而讫于端忠敏之《陶斋吉金录》。著录之器,殆四倍于宋人焉。数十年来,古器滋出。其新出土者,与以前散在人间未经著录者,又略得著录者之半。
光绪间,宗室伯羲祭酒广搜墨本,拟续阮、吴诸家之书。时郁华阁金文拓本之富,号海内第一。然仅排比拓本,未及成书也。稍后,罗叔言参事亦从事于此。其所搜集者,又较祭酒为多。辛亥国变后,祭酒遗书散出,所谓郁华阁金文者,亦归于参事。合两家之藏,其富过于阮、吴诸家远甚。汰其重复,犹得二千通,可谓盛矣。国维东渡后,时从参事问古文字之学,因得尽阅所藏拓本。参事属分别其已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