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官制 明废宰相,以殿阁学士代掌宰相之职。[中央官制]清承其制,以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体仁阁大学士各一人,同掌政务。世宗用兵西北,特设军机处,其后一切大政都出自军机处,而军机大臣遂夺内阁实权,成为实际上的宰相。此外大都沿袭前朝之旧,惟办理外交的理藩院为增设机关。咸丰中,以外交事繁,特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变法以后的新官制]至光绪三十一年[1],改为外交部。变法以后,改订新官制,设外务、吏、民政、度支、礼、学、陆军、农工商、邮传、理藩、法十一部。宣统初年,又增设海军部,而将吏、礼部并入内阁,裁军机处,设总理、协理大臣,是为吾国责任内阁制度实行之始,至于外官制,则清分全国为二十二行省[2],各省设总督、巡抚,总揽一省民政,而以布政使理财,按察使司刑。[外官制]省下有府、州、厅、县。府设知府,州设知州,厅设同知,县设知县。大抵以省统府、州、厅,以府、州统县,为实三级制度。[清朝官制的特异之点]又清代各官署长官,杂用满蒙人而各有定额,这是满清官制的特异之点。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