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和原有的儒道两家常在竞争之中。起初这三家壁垒森严,到了宋朝忽然调和起来,便产生所谓“理学”[1]。
理学的中心问题在于“性论”。[理学的中心问题]性论本是孔子一派的儒家和老庄一派的道家所提出讨论过的问题。但孔子对于性论同他的天论一样不曾对他的门弟子明白讲过[2],除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3]一句极简单的话之外。后来孟子、荀子才对这问题大大发挥,但两人的意见却相反:孟子要顺性之自然,即发展固有的良知良能去养成理想中的人格;荀子却要用人为的努力[4],即用礼义去矫正自然的本性以养成“善”的人格。老庄则主张屏除一切外物以回复本性。这本来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秦、汉以来,儒者都埋头研究章句,避开这问题不谈。魏晋南北朝人的士大夫也只能空谈玄理,对于这问题不曾加以深刻的研究。唐朝的士大夫大都走入功名利禄一途,对这问题也没有什么发挥,虽然韩愈曾提出过“道统”二字作号召,他的弟子李翱也曾著《复性书》,以发挥他代表儒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