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所谓“士大夫”,从前汉以来成为社会上一种特殊势力:官僚大都由士大夫构成,一切制度政策大半出于士大夫的策划。[士大夫的势力]光武帝表章气节,更造成一种特殊风气。士大夫势力不仅限于在朝做官的,在野者也得以尊贵的身份,主持所谓“清议”。
清议的对象专在于名节。[清议的力量]明白点说,当时士大夫都以名誉气节为重,乡里朋友之间,很严正地互相督责,互相批评,凡品行稍有失检处,便要受人家的指摘,一经指摘,往往为社会所轻视,终身没有公然出头做事的机会。当时清议的力量很大,如黄允因离妻再娶,为清议所不容,便废弃终身。又如汝南的豪族袁绍,声势煊赫,他由濮阳令任上卸职回乡,将到汝南,便把许多随从的人遣散,为的是怕他同乡许邵的“月旦评”[1]。这种风气起初大概偏重在个人的行为方面,后来渐渐影响到政治界。到后汉末年,宦官专政,士大夫起而抨击,遂酿成“党锢之祸”。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