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佛教   
印度教与佛教
第三篇 亚洲的教派宗教与救赎宗教   第六章 亚洲宗教的一般性格
德国 · 马克斯·韦伯
下载:印度教与佛教.txt
本书全文检索:
       亚洲世界的文化具有他处所不及的多样形态,当我们越过表面的观察来加以回顾时,那么还有以下这些要说说:
       对亚洲整体而言,中国扮演了类似法国在近代欧洲所扮演的角色。所有世情通达的“洗练”,莫不是源自中国,再传布于日本和中南半岛。相反的,印度的意义则可媲美于古代的希腊世界。在亚洲,举凡超越现实利害的思想,很少能不将其根源追溯到印度的。尤其是,印度的(不管正统或异端的)救赎宗教,在整个亚洲地区扮演了类似于基督教的角色。只不过,这其间有个重大差异:撇开地方性的和多半是一时性的例外不谈,那些宗教之中没有任何一个成为永远高居于唯一支配权地位的宗派,可以像西方在中世纪和直到《威斯特法利亚条约》签订之前的情形[1]。
       原则上,亚洲过去是、现在仍是各种宗教自由竞争之地,类似西方古代晚期那种宗教的“宽容”。换言之,是在国家理由的限制下的宽容——可别忘了,这同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

本站图书检索

本书目录

简介
第一篇 印度教的社会制度
   第一章 印度与印度教的一般地位[1]
   第二章 印度教的布教方式
   第三章 印度教的教义与仪式
   第四章 吠陀经典在印度教里的地位
   第五章 婆罗门的地位与种姓的本质
   第六章 种姓的社会阶序概观
   第七章 氏族的地位与种姓
   第八章 种姓的主要集团
   第九章 种姓的种类与种姓的分裂
   第十章 种姓的纪律
   第十一章 种姓与传统主义
   第十二章 种姓秩序的宗教救赎意义
   第十三章 种姓在印度的历史发展条件
第二篇 印度知识分子之正统的与异端的救赎学说
   第一章 婆罗门宗教意识之反狂迷的、仪式主义的性格
   第二章 法的概念与自然法概念之阙如
   第三章 印度的知识、禁欲与神秘主义
   第四章 沙门与婆罗门的禁欲
   第五章 婆罗门文献与印度学问
   第六章 救赎技术(瑜伽)与宗教哲学的发展
   第七章 正统的救赎理论
   第八章 《薄伽梵歌》的救赎论与职业伦理
   第九章 上层职业僧侣的异端救世论
第三篇 亚洲的教派宗教与救赎宗教
   第一章 原始佛教转化的一般因素
   第二章 阿育王
   第三章 大乘佛教
   第四章 布教
   第五章 印度正统的复兴
   第六章 亚洲宗教的一般性格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译名对照表

图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