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佛教   
印度教与佛教
第一篇 印度教的社会制度   第十章 种姓的纪律
德国 · 马克斯·韦伯
下载:印度教与佛教.txt
本书全文检索:
       潘恰雅特(或者相当于潘恰雅特的机关)的管辖范围为何,实在莫衷一是。现今,职业的问题绝非其重心所在:种姓(次种姓)如今的主要功能并不是个“行会”或“工会”。重点毋宁是在于礼仪问题。由潘恰雅特所裁处的礼仪问题里,按频率的多寡依次为:各式各样的通奸或其他违反两性间之礼仪准则的问题,种姓成员间其他礼仪性触犯之忏悔与赎罪的问题,诸如违反通婚与同桌共食的律则或违反洁净与饮食的规定。这类问题的处理,自古以来即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种姓里若包容巫术性的亵渎者,便有可能为全体成员招来灾殃。
       不过,职业的问题在某些古老的种姓里,特别是固守传统的中级尤其是低级的种姓里,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种姓理所当然地要关切其成员转而从事礼仪位格低下的或可疑的事业的一切举动,无论其为一项新职业还是一种新技术,有时,这在实际上实在是事关重大。不过也有一些和礼仪不相关的情况,其中特别是主顾关系权利(jajmani-Recht)的破坏,不管是由于种姓成员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

本站图书检索

本书目录

简介
第一篇 印度教的社会制度
   第一章 印度与印度教的一般地位[1]
   第二章 印度教的布教方式
   第三章 印度教的教义与仪式
   第四章 吠陀经典在印度教里的地位
   第五章 婆罗门的地位与种姓的本质
   第六章 种姓的社会阶序概观
   第七章 氏族的地位与种姓
   第八章 种姓的主要集团
   第九章 种姓的种类与种姓的分裂
   第十章 种姓的纪律
   第十一章 种姓与传统主义
   第十二章 种姓秩序的宗教救赎意义
   第十三章 种姓在印度的历史发展条件
第二篇 印度知识分子之正统的与异端的救赎学说
   第一章 婆罗门宗教意识之反狂迷的、仪式主义的性格
   第二章 法的概念与自然法概念之阙如
   第三章 印度的知识、禁欲与神秘主义
   第四章 沙门与婆罗门的禁欲
   第五章 婆罗门文献与印度学问
   第六章 救赎技术(瑜伽)与宗教哲学的发展
   第七章 正统的救赎理论
   第八章 《薄伽梵歌》的救赎论与职业伦理
   第九章 上层职业僧侣的异端救世论
第三篇 亚洲的教派宗教与救赎宗教
   第一章 原始佛教转化的一般因素
   第二章 阿育王
   第三章 大乘佛教
   第四章 布教
   第五章 印度正统的复兴
   第六章 亚洲宗教的一般性格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译名对照表

图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