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佛教   
印度教与佛教
第三篇 亚洲的教派宗教与救赎宗教   第三章 大乘佛教
德国 · 马克斯·韦伯
下载:印度教与佛教.txt
本书全文检索:
       依照传统的说法看来,俗人似乎是打一开始(要不就是稍后),便站在较宽松的路线那一边——亦即原先被称为大众部(大教团)的大乘,而对立于卡理斯玛练达的阿罗汉所属的上座部(Sthavira),亦即“长老派”(Aeltesten)。因为,作为大众部的特色,俗人协力参与结集(Konzilien)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1]。当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自非“下层”阶级——他们根本说不上、也不可能是产生积极推动力的要素,而是支配阶层。上流的贵妇人也算是大乘学派的热烈拥护者。这恰可理解为14世纪时,罗马教廷之支持圣方济修会的一般修道士,而反对严格戒律派的情形。
       僧侣对支配阶层的依赖程度愈大,其“拒斥现世”的性格就愈低。在锡兰与缅甸,正统的小乘派对俗人几乎毫无限制的教权支配——相对而言,世俗的支配权力往往毫无施展余地——的情形,正如(后文即将提到的)中国朝圣僧所记录的,和原始佛教优势主导下的北印度多半的情形一样。世俗权力与僧侣阶层之间的这种斗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

本站图书检索

本书目录

简介
第一篇 印度教的社会制度
   第一章 印度与印度教的一般地位[1]
   第二章 印度教的布教方式
   第三章 印度教的教义与仪式
   第四章 吠陀经典在印度教里的地位
   第五章 婆罗门的地位与种姓的本质
   第六章 种姓的社会阶序概观
   第七章 氏族的地位与种姓
   第八章 种姓的主要集团
   第九章 种姓的种类与种姓的分裂
   第十章 种姓的纪律
   第十一章 种姓与传统主义
   第十二章 种姓秩序的宗教救赎意义
   第十三章 种姓在印度的历史发展条件
第二篇 印度知识分子之正统的与异端的救赎学说
   第一章 婆罗门宗教意识之反狂迷的、仪式主义的性格
   第二章 法的概念与自然法概念之阙如
   第三章 印度的知识、禁欲与神秘主义
   第四章 沙门与婆罗门的禁欲
   第五章 婆罗门文献与印度学问
   第六章 救赎技术(瑜伽)与宗教哲学的发展
   第七章 正统的救赎理论
   第八章 《薄伽梵歌》的救赎论与职业伦理
   第九章 上层职业僧侣的异端救世论
第三篇 亚洲的教派宗教与救赎宗教
   第一章 原始佛教转化的一般因素
   第二章 阿育王
   第三章 大乘佛教
   第四章 布教
   第五章 印度正统的复兴
   第六章 亚洲宗教的一般性格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译名对照表

图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