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佛教   
印度教与佛教
第三篇 亚洲的教派宗教与救赎宗教   第一章 原始佛教转化的一般因素
德国 · 马克斯·韦伯
下载:印度教与佛教.txt
本书全文检索:
       在印度贵族式的主智主义救世论(Intellektuellensoteriologie)[1]里,原始佛教如果不是历史上最后一个,也是其中最坚决也最首尾一贯的一个,因此,也可说是此种救世论的“极致”。就外在而言,佛教是救赎宗教里唯一曾经、至少在某个时期内,亦即孔雀王朝时,成为全印度境内的一个支配性的官方教派。当然,并非永久。原因在于其内在理路及其外在的弱点,换言之,在实践的态度上,佛教将救赎局限于真正走上究极之道而成为僧侣的人,至于其他人,亦即俗人,则基本上无所挂怀。我们可以从佛教所颁给俗人的戒律中看出,这不过是些缺乏内在统一性观点的外在妥协。尤其是,欠缺耆那教所创造出来的那种俗人的共同体组织。即使是修道僧组织本身,如我们先前所见的,也仅限于绝对必要的程度。此种俗人组织付之阙如的情形,在历史上所造成的结果是:佛教在其本土上彻底消失。尽管做出许多妥协(我们将予以探讨),佛教仍然不敌印度教诸正统和异端教派的竞争,它们可是知道如何巩固俗人于其领导关系之下的。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

本站图书检索

本书目录

简介
第一篇 印度教的社会制度
   第一章 印度与印度教的一般地位[1]
   第二章 印度教的布教方式
   第三章 印度教的教义与仪式
   第四章 吠陀经典在印度教里的地位
   第五章 婆罗门的地位与种姓的本质
   第六章 种姓的社会阶序概观
   第七章 氏族的地位与种姓
   第八章 种姓的主要集团
   第九章 种姓的种类与种姓的分裂
   第十章 种姓的纪律
   第十一章 种姓与传统主义
   第十二章 种姓秩序的宗教救赎意义
   第十三章 种姓在印度的历史发展条件
第二篇 印度知识分子之正统的与异端的救赎学说
   第一章 婆罗门宗教意识之反狂迷的、仪式主义的性格
   第二章 法的概念与自然法概念之阙如
   第三章 印度的知识、禁欲与神秘主义
   第四章 沙门与婆罗门的禁欲
   第五章 婆罗门文献与印度学问
   第六章 救赎技术(瑜伽)与宗教哲学的发展
   第七章 正统的救赎理论
   第八章 《薄伽梵歌》的救赎论与职业伦理
   第九章 上层职业僧侣的异端救世论
第三篇 亚洲的教派宗教与救赎宗教
   第一章 原始佛教转化的一般因素
   第二章 阿育王
   第三章 大乘佛教
   第四章 布教
   第五章 印度正统的复兴
   第六章 亚洲宗教的一般性格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译名对照表

图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