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佛教   
印度教与佛教
第二篇 印度知识分子之正统的与异端的救赎学说   第一章 婆罗门宗教意识之反狂迷的、仪式主义的性格
德国 · 马克斯·韦伯
下载:印度教与佛教.txt
本书全文检索:
       ——与希腊及儒教知识阶层的比较
       决定印度官方宗教性格的一个事实,是其担纲者——婆罗门祭司贵族——乃是个高贵的教养阶层,后来是个高贵的文人阶层。在此情况下——就像儒教的情形——通常得出如下的结果:古老的巫术性仪式中那些狂迷的、感情性的—恍惚忘我的要素皆遭到拒斥,并且长此以往,这些要素要不是整个地衰退,就是被容忍为非官方的民间巫术而存续下来。
       古老的狂迷忘我之道,一如特别是施罗德(V. Schröder)所指出的,尚个别残存于吠陀经典的字里行间[1]。例如因陀罗(Indra)的陶醉与舞蹈,以及马尔殊(Maruts,一如Korybanten)众神的剑舞[2],皆源之于英雄的陶醉与忘我。此外,祭司的盛大崇拜行动:神酒献祭(Soma-Opfer)[3],原先显然是一种在崇拜上被和缓了的陶醉狂迷(Rausch-Orgie),而《梨俱吠陀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

本站图书检索

本书目录

简介
第一篇 印度教的社会制度
   第一章 印度与印度教的一般地位[1]
   第二章 印度教的布教方式
   第三章 印度教的教义与仪式
   第四章 吠陀经典在印度教里的地位
   第五章 婆罗门的地位与种姓的本质
   第六章 种姓的社会阶序概观
   第七章 氏族的地位与种姓
   第八章 种姓的主要集团
   第九章 种姓的种类与种姓的分裂
   第十章 种姓的纪律
   第十一章 种姓与传统主义
   第十二章 种姓秩序的宗教救赎意义
   第十三章 种姓在印度的历史发展条件
第二篇 印度知识分子之正统的与异端的救赎学说
   第一章 婆罗门宗教意识之反狂迷的、仪式主义的性格
   第二章 法的概念与自然法概念之阙如
   第三章 印度的知识、禁欲与神秘主义
   第四章 沙门与婆罗门的禁欲
   第五章 婆罗门文献与印度学问
   第六章 救赎技术(瑜伽)与宗教哲学的发展
   第七章 正统的救赎理论
   第八章 《薄伽梵歌》的救赎论与职业伦理
   第九章 上层职业僧侣的异端救世论
第三篇 亚洲的教派宗教与救赎宗教
   第一章 原始佛教转化的一般因素
   第二章 阿育王
   第三章 大乘佛教
   第四章 布教
   第五章 印度正统的复兴
   第六章 亚洲宗教的一般性格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译名对照表

图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