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佛教   
印度教与佛教
第二篇 印度知识分子之正统的与异端的救赎学说   第六章 救赎技术(瑜伽)与宗教哲学的发展
德国 · 马克斯·韦伯
下载:印度教与佛教.txt
本书全文检索:
       印度知识阶层这些冥思的技术,和所有出神忘我的方法论一样,全都是奠基于像教友派那样的定式化的理论原则:“唯有当被造物沉默之时,神才会在灵魂里发出话语。”在实践上,冥思技术所依据的无非是古老的巫师经验(关于自我催眠及类似的心理学技术的作用),以及生理学的试炼(关于以呼吸调息、深吸缓呼及一时的屏气凝神对脑部机能所产生的作用)。借着此种实践所达到的感觉状态,被认为是至福的灵魂出窍的一种神圣境界。这构成哲学的救赎理论的心理学基础:哲学的救赎理论试图在形而上学的思辨架构里,理性地建构出此种状态的意义来。
       在种种出神忘我的技术里,有一项是最为突出的:被认为是出于正统哲学学派的瑜伽术(Yoga),意指用功、苦行,代表古老的巫师之忘我实践的理性化。此处,关于此一脍炙人口的现象,我们并不准备详细讨论[1]。原先,瑜伽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俗人苦行术。据说,英雄克里什那(Krishna)将瑜伽传授给刹帝利种姓的种族神毗瓦什瓦特(Vivasvat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

本站图书检索

本书目录

简介
第一篇 印度教的社会制度
   第一章 印度与印度教的一般地位[1]
   第二章 印度教的布教方式
   第三章 印度教的教义与仪式
   第四章 吠陀经典在印度教里的地位
   第五章 婆罗门的地位与种姓的本质
   第六章 种姓的社会阶序概观
   第七章 氏族的地位与种姓
   第八章 种姓的主要集团
   第九章 种姓的种类与种姓的分裂
   第十章 种姓的纪律
   第十一章 种姓与传统主义
   第十二章 种姓秩序的宗教救赎意义
   第十三章 种姓在印度的历史发展条件
第二篇 印度知识分子之正统的与异端的救赎学说
   第一章 婆罗门宗教意识之反狂迷的、仪式主义的性格
   第二章 法的概念与自然法概念之阙如
   第三章 印度的知识、禁欲与神秘主义
   第四章 沙门与婆罗门的禁欲
   第五章 婆罗门文献与印度学问
   第六章 救赎技术(瑜伽)与宗教哲学的发展
   第七章 正统的救赎理论
   第八章 《薄伽梵歌》的救赎论与职业伦理
   第九章 上层职业僧侣的异端救世论
第三篇 亚洲的教派宗教与救赎宗教
   第一章 原始佛教转化的一般因素
   第二章 阿育王
   第三章 大乘佛教
   第四章 布教
   第五章 印度正统的复兴
   第六章 亚洲宗教的一般性格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译名对照表

图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