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佛教   
印度教与佛教
第一篇 印度教的社会制度   第十一章 种姓与传统主义
德国 · 马克斯·韦伯
下载:印度教与佛教.txt
本书全文检索:
       由于种姓制度对于经济层面的影响毕竟属消极性质,因此只能靠推断而非归纳以作成结论,此处我们也只能提示一些一般性的通则。我们的中心论点毋宁是:种姓秩序,就其整体本质而言,完全是传统主义的,并且在效果上是反理性的。只是,应尽量避免错寻其根源于谬误之处。
       马克思指出,印度村落工匠的特殊地位——依存于固定的实物给付而非市场销路——乃是独特的“亚洲民族之停滞性”的根由。这是对的。但是,除了古来的村落工匠之外,尚有商人与城市手工业者存在,他们或者为市场而劳动,或者在经济上依存于商人行会,这和西方的情形是一样的。印度从来就是个村落国家。只不过西部,尤其是内陆地区,城市刚开始时规模并不大,而印度城市市场的地位,在许多方面也和西方近世初期的领土国家一样,是在王侯的“重商主义式的”管制之下。因而若就社会分化的观点言之,无论如何不应该只是村落工匠的地位一项,而应该是连同种姓秩序整体,方为停滞性的原因所在。只是我们也不能将其影响力看成是太直接性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

本站图书检索

本书目录

简介
第一篇 印度教的社会制度
   第一章 印度与印度教的一般地位[1]
   第二章 印度教的布教方式
   第三章 印度教的教义与仪式
   第四章 吠陀经典在印度教里的地位
   第五章 婆罗门的地位与种姓的本质
   第六章 种姓的社会阶序概观
   第七章 氏族的地位与种姓
   第八章 种姓的主要集团
   第九章 种姓的种类与种姓的分裂
   第十章 种姓的纪律
   第十一章 种姓与传统主义
   第十二章 种姓秩序的宗教救赎意义
   第十三章 种姓在印度的历史发展条件
第二篇 印度知识分子之正统的与异端的救赎学说
   第一章 婆罗门宗教意识之反狂迷的、仪式主义的性格
   第二章 法的概念与自然法概念之阙如
   第三章 印度的知识、禁欲与神秘主义
   第四章 沙门与婆罗门的禁欲
   第五章 婆罗门文献与印度学问
   第六章 救赎技术(瑜伽)与宗教哲学的发展
   第七章 正统的救赎理论
   第八章 《薄伽梵歌》的救赎论与职业伦理
   第九章 上层职业僧侣的异端救世论
第三篇 亚洲的教派宗教与救赎宗教
   第一章 原始佛教转化的一般因素
   第二章 阿育王
   第三章 大乘佛教
   第四章 布教
   第五章 印度正统的复兴
   第六章 亚洲宗教的一般性格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译名对照表

图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