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佛教   
印度教与佛教
第一篇 印度教的社会制度   第十三章 种姓在印度的历史发展条件
德国 · 马克斯·韦伯
下载:印度教与佛教.txt
本书全文检索:
       如果说他处亦有的业报神义论之与种姓社会秩序的结合,是印度教所特有的现象,那么我们要问:此一种姓秩序——就其形态而言,是他处所未有的,或仅有萌芽的程度——何以发生于印度?在许多方面,即使是一流的印度学专家之间也意见不一,因此只能加以猜测。在此条件下,循着上述的讨论,我们或可作出以下的推论:
       很明显,光是职业的分化本身是无法产生如此尖锐的(种姓)分别的。从赋役制的行会组织产生出种姓的说法,既无法证明,也不太可能。原先按种族的差异所形成的种姓数量如此之多,因此职业分化至少即不足以充分说明此一状态,不管职业分化曾在其间起过多么大的作用。除了身份性与经济性的因素之外,人种的因素亦十分紧要,这是殆无疑义的。
       有些人或多或少偏激地想简单将种姓的分化等同为人种的分别。“身份”的最古老语语varna,意指“色”。传统上,种姓通常是以典型的肤色来加以区别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

本站图书检索

本书目录

简介
第一篇 印度教的社会制度
   第一章 印度与印度教的一般地位[1]
   第二章 印度教的布教方式
   第三章 印度教的教义与仪式
   第四章 吠陀经典在印度教里的地位
   第五章 婆罗门的地位与种姓的本质
   第六章 种姓的社会阶序概观
   第七章 氏族的地位与种姓
   第八章 种姓的主要集团
   第九章 种姓的种类与种姓的分裂
   第十章 种姓的纪律
   第十一章 种姓与传统主义
   第十二章 种姓秩序的宗教救赎意义
   第十三章 种姓在印度的历史发展条件
第二篇 印度知识分子之正统的与异端的救赎学说
   第一章 婆罗门宗教意识之反狂迷的、仪式主义的性格
   第二章 法的概念与自然法概念之阙如
   第三章 印度的知识、禁欲与神秘主义
   第四章 沙门与婆罗门的禁欲
   第五章 婆罗门文献与印度学问
   第六章 救赎技术(瑜伽)与宗教哲学的发展
   第七章 正统的救赎理论
   第八章 《薄伽梵歌》的救赎论与职业伦理
   第九章 上层职业僧侣的异端救世论
第三篇 亚洲的教派宗教与救赎宗教
   第一章 原始佛教转化的一般因素
   第二章 阿育王
   第三章 大乘佛教
   第四章 布教
   第五章 印度正统的复兴
   第六章 亚洲宗教的一般性格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译名对照表

图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