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出鸦片之初期
制造鸦片之罂子粟,其记载散见于唐诗,其为医药之用,则北宋初年,《开宝本草》中,已著录矣。考第十二世纪研究医药之记录,则为一种捏粉,制成鱼形扁平之饼以备用。又考某书,此捏粉可治下痢,效力甚著;如用量过多,则有陷于死亡之危险,此即鸦片也。关于此事最初记述者,为明弘治元年(西纪一四八八)王玺之著书。彼镇守甘肃二十余年间,与此地之回教徒交接,通悉亚拉比亚人之美术工艺。此后万历中朝鲜之医臣许竣,撰《东医宝鉴》,书中谓“鸦片一名哑芙蓉,即罂粟花也,未开时以竹针刺十数孔,其津液自出,次日用竹刀刮之于瓷器内,积多则以纸固封之,晒二七日即成片,不可性急多用”,所言与今日所行之方法相似。十六世纪中叶,李挺著《医学入门》,所言鸦片制造之法亦同。中国海岸地方译此名为鸦片,亚拉比亚语为阿芙蓉(afyan),云南常受回教徒之影响,故土产之鸦片,至今日犹称为阿芙蓉,见公文书类及纳税领收书等。由此观之,发见制鸦片之罂子粟,至少在西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