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桶
清代外官给北京大老送干礼———银两,五月节、八月节送来,有一专名词,叫“冰炭敬”,即夏天孝敬你买冰,冬天孝敬你买炭,因而统名之曰“冰炭敬”。孙宝瑄《忘山庐日记》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正月初二记云:“家君得宫保衔,家叔得三眼翎。又送来傅相与大哥贺岁书,并馈炭仪三十金。”这是冬天,如在夏天,便是“冰仪”了。
夏天到了,常想起京华旧事,很自然地想起了北京的冰,似乎冰也是北京的好,北京的沁人脾肺。当然这是游子的主观感觉,客观上大体世界各地的冰都是一样的,小时候教自然课的老师不是讲过吗?水在零度之下便会凝结成固体的冰,这本是物理现象啊。虽然不少年了,但也未敢忘掉。
客观世界有冰,人为万物之灵,懂得利用冰,于是有了防暑降温的设备。“冰桶”———这是半世纪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