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在我写完《鲁迅与北京风土》之后,常常和朋友们谈起“七七事变”以前北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旧事,大家都感到是很可贵的民俗材料,可惜有的限于前书的体例,没有能够写进去。这样,不少朋友便鼓励道:为什么不再写一本完全以北京乡土为中心的书呢?我听了感到既欢喜、又畏惧,有些诚惶诚恐。为什么呢?一是要写这样以半世纪前北京乡土为中心的书,我必然要沉溺在童年、少年时代的记忆中去,“忆昔十五心尚孩,一日上树千百回”,人生还有比回忆童年、少年时代生活更有兴味的事吗?但是又想到,前写《鲁迅与北京风土》是以《鲁迅日记》为纲,写起来有个范围;那是为鲁迅研究工作提供点微不足道的素材。现在写纯以北京乡土为中心的书,范围这样大,该如何下手呢?写出来又有什么意义呢?再有关于北京乡土的文献,历史上名作不知有多少,孤陋如我,又何敢轻易下笔呢?这就是我在写这本书时的矛盾心理。但是在师友们的帮助下,我还是鼓起勇气动笔写了,这样断断续续的,以随笔小品的形式,写成了这部《燕京乡土记》。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