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
北京旧时代路政不修,有两句流传了多少年的口头语:“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又叫“无风三尺土,有雨墨盒子”。反正都是一样。这种情况也有阶段性:明、清两代几百年中最厉害,这一个阶段,城里面大街小巷都是土路,再加车辆多,不论载物的大车,拉人的轿车,以及独轮小车,都是有大铁钉的硬车轮,碾在泥路上,到处碾得都是很深的车辙。那时车又不是按一侧行驶,走起来横七竖八,因而把路面碾得高低不平,到处都是浮土,看上去是平路,其实有不少凹坑,俗名叫“坠窝”,或“潴窝”。车轮一走过,不但颠簸不平,震动很大,而且有时车轮陷进去,牲口力气小,拉不出来,甚或断轴折辐,那就更困难了。
这种路面,一遇雨天,那就是一塌糊涂,实际不只是“一街泥”或“墨盒子”了。这种路有两个季节最伤脑筋。一是春风开冻的时候。冬天路面硬如坚冰,最好走。一到春天开冻,路面都变成稀泥,再来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