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在本篇里,董仲舒进一步论证性虽有善质,但必须经过王政的教化才能成善。所以董仲舒依然强调:“性有善质,而未能为善也”、“善者,王教之化也”。如果说人性已善,那么圣王的教化就成为多余的了,这是董仲舒所不赞成的。董仲舒论性而强调王政教化的重要作用,这与荀子“化性起伪”的观点可谓是一脉相承。
孔子曰(1):“名不正则言不顺。”今谓性已善,不几于无教而如其自然(2),又不顺于为政之道矣(3)。且名者性之实,实者性之质(4)。质无教之时,何遽能善?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米与善,人之继天而成于外也,非在天所为之内也。天所为,有所至而止,止之内谓之天(5),止之外谓之王教。王教在性外,而性不得不遂(6),故曰:性有善质,而未能为善也。岂敢异辞(7),其实然也。天之所为,止于茧麻与禾。以麻为布,以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