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道本非可以伪滥也。“自西晋已上,国有严科,不许中国之人,辄行髡发。”傅奕《请除佛教疏》语。奕意见虽偏,此语则不能为伪造也。其后虽许之,然管辖有定职。北齐以昭玄寺掌佛教,隋曰崇玄署,隶鸿胪。炀帝改郡县佛寺为道场,道观为玄坛,各置监、丞。见《隋书·百官志》。唐置诸寺观监,隶鸿胪寺。贞观中,废寺观监。上元二年(675年),置漆园监,寻废。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置崇玄学。天宝二载(743年),改曰崇贤馆。置大学士一人,以宰相为之。领两京玄元宫及道院。初天下僧、尼、道士、女冠,皆隶鸿胪寺。武后延载元年(694年),以僧、尼隶祠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道士、女冠隶宗正寺。天宝二载(743年),以道士隶司封。贞元四年(788年),崇玄馆罢大学士。后复置左右街大功德使、东都功德使、修功德使,总僧、尼之籍及工役。元和二年(807年),以道士、女冠隶左右街功德使。会昌二年(842年),以僧、尼隶主客。见《新书·百官志》宗正寺及崇玄寺注。寺观、僧道有定数。见《新志·崇玄署职》。剃度须得允许,《新志·崇玄署职》云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