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春天,胡适告别了母亲和家乡,跟随他的三哥到上海去求学。他身穿蓝呢夹袍,外罩绛色大袖马褂,脑后一条小辫子,用红头绳扎着,跷跷的拖在背后,完全是一副地道的乡里土少爷打扮。当年由绩溪上庄出门只能步行,他们经逍遥崖、江南第一关、栈岭,沿新安江、富春江而下,至余杭乘小船,走了七天七夜才到杭州,然后乘火车来到十里洋场的大上海。①这个乡巴佬要在这里住下、读书,寻求那被高山崇岭封闭着的家乡所不能梦想的“新学”。
他进的第一个学堂是梅溪学堂,这是他父亲生平最佩服的一个朋友张焕纶(经甫)先生创办的。②那时是清朝末年,刚刚废科举、兴学校,这梅溪学堂课程还很不完备,只有国文、算学、英文三门。胡适因为不懂上海话,又不曾“开笔”做文章,所以暂时编在第五班,差不多是最低的一班。但胡适在家乡已经读了许多古书,现在进五班,国文读《蒙学读本》,他自然不费吹灰之力,正好可以默默地用全力专攻他没有学过的英文和算学。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