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初,作为新文化运动大本营的北京大学革新与守旧的斗争异常尖锐,出现了“新潮社”与“国故社”的对立:一方响应《新青年》,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一方则反对《新青年》,维护旧文化、旧思想,壁垒分明,两相对峙。
国故社出版的《国故》月刊第1期就亮出“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的旗子,以“保存国粹”为宗旨,向新文化运动挑战。
那么,新文化要不要“国故”?怎样对待“国故”?这是新文化倡导者们当日不能回避 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来回答这个问题的是新潮社的毛子水和傅斯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夕,《新潮》第1卷5号上发表了毛子水写的《国故和科学精神》一文。作者指出,近来守旧派研究国故,“既不知道国故的性质,亦没有科学的精神”,只是“抱残守缺”而已,他认为研究国故必须用“科学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