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理之说作为宋学的核心理论,反映到认知范围里面,则有上智、下愚能否改变和真、善、美的价值序列问题。在社会价值观方面,前节侧重介绍了宋学诸派歧异的地方。在认识价值观上,各派也存在着一些差别,但主要表现却在相同的一面。本节且论其同。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命题,始见于《论语·阳货》。性虽孔子所罕言,然而他提出的上智、下愚之辨,却成为后世儒者特别是宋学家性说中的重要问题。人的聪明或者愚笨,属于智力方面的差异,与性之善恶本无一定的关系,但孟子性善论也好,荀子性恶论也好,均认为人性是由先天决定的。而孔子的“惟上智与下愚不移”,正好在命定这一点上与孟、荀的性说有着共同的联系:上智而不移者,性善也;下愚而不移者,性恶也。后世调和孟、荀的性二重论,性情二元论、性二元论,并从这里开始建立起他们的学说,即如主张“性情一也”的王安石,也曾经有过下面的议论: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