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传派与疑经派除了在疑古这一点上具有共同性之外,还表现在著述形式方面有着相同的特点。以朱熹提到的三位代表人物而论,由前节可知,孙复的《春秋尊王发微》、欧阳修的《诗本义》、刘敞的《七经小传》等,并是采用传统的注疏形式以驳正汉唐传注之学。这说明作为汉学统治之终结,宋学开创之伊始,北宋儒学的复兴,在其早期由训诂之学脱胎之时,仍带有旧时代的印记。朱熹追述义理之学之始,谈及“自出议论”时,还提到了“文字亦自好”的李觏。(朱熹之语,见前节开头所引《朱子语类》卷八十)
据中华书局1981年8月王国轩点校本。 但李觏的“自出议论”,就著作形式上讲已大不相同。他彻底抛开了以传注为唯一形式的旧传统。今存《李觏集》三十七卷、外集三卷, 收学术著作七种,以《礼》、《易》两经的研究为主,《礼论》七篇,《易论》十三篇,《删定易图序论》六篇,《周礼致太平论》五十一篇,此外三种为《潜书》十五篇,《广潜书》十五篇,《常语》三卷。全部采用论文和语录的形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