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讲明义理而有别于汉唐注疏之学的宋学之开创,始自北宋中期的疑古思潮,这一点朱熹就已经提到过了。《朱子语类》卷八十载:
理义大本复明于世,固自周、程,然先此诸儒亦多有助。旧来儒者不越注疏而已,至永叔、原父、孙明复诸公,始自出议论,如李泰伯文字亦自好,此是运数将开,理义渐欲复明于世故也。
所谓不越注疏,即指墨守先儒为经书所作的传注而不敢异议。从这段话看,朱熹只提到了欧阳修等人对传疏的怀疑(疑传)。其实宋学初期的疑古思潮,矛头也指向了封建时代奉若神明的经典本身(疑经)。如北宋司马光在《论风俗札子》中抨击当时科场风气时说: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四十五。 新进后生,未知臧否,口传耳剽,翕然成风。至有读《易》未识卦爻,已谓《十翼》非孔子之言;读《礼》未知篇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