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政治家的唐太宗,一个重要的长处就是善于求贤和纳谏。他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①。即位之前,已收罗了不少文武贤才。即位之初,就要求右仆射封德彝举贤,德彝久无所举,理由是“于今未有奇才”。太宗对他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②这说明人才无时不有,关键是在善于发现人才。贞观三年,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说:“公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③强调宰相的职责在于举用贤才。这年夏天,因天旱下诏求言,中郎将常何条陈二十余事,深切时宜。太宗看了很奇怪,常何是武将,怎能写出这样的好奏章呢?问知是出于他的门客马周之手,太宗立即召见马周,留置门下省供事,后来马周官至中书令。太宗用人,不问亲疏,不论贵贱,不分畛域,一视同仁。在他的大臣中,有出身寒素的马周、戴胄、杜正伦、张玄素、刘洎、岑文本、崔仁师等,有来自敌方的屈突通、尉迟敬德、李世勣、秦叔宝、程知节等,有出身贵族的萧瑀、陈叔达等,有拔于怨仇的魏徵、王珪、韦挺等。因此史家称赞唐太宗“拔人物则不私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