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学教育历来是以师带徒的传统进行的。六朝创始而隋唐继之兴办了医科学校教育,而且达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唐太医署实际上是一座国家医科大学。其规模之大,学制之健全,课程设置之新,教学目标之高,考核制度之严,在中国医学教育史上都是十分突出的。例如,太医署属太常寺领导,除设太医署令、丞以及府、史、医监、医正等行政、教学管理人员外,下设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以及药园等五个系。在医科之下,又分有体疗(内科)、疮肿(外科)、少小(小儿科)、耳目口齿(五官科)、角法(理疗科)等五个临床治疗学科。教师则根据不同水平分有博士、助教、医师、医工等职务,博士、助教负责授课,医师、医工则多承担临床治疗教学的辅佐工作。当时在校师生员工等达到近四百人之多。在学制以及考核晋升方面,其规定也是很严格的。例如:医科系之体疗是七年制,疮肿、少小是五年制,耳目口齿是三年制;对学生成绩的考核,月考由博士负责,季考由太医署令主持,年终或毕业考试则由太常寺丞主考。品学皆优者可提前分配任职,若不及格者则要降级且不得超过两年,否则则予除名。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