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是黄宗羲关于学校及其作用的专论。萧公权曾言“梨洲反对专制之意,于其论学校选举中尤为明显”(《中国政治思想史·黄宗羲》)。学校,在古代是政府设立的官学,主要用于培养和储备人才。西周时,学校称为辟雍,是贵族读书的场所。后来,场所和受教育者逐渐增多,学校之名有了庠、序、学、校、塾等称谓。西汉时,学校有了中央和地方两种性质,中央的太学是国家最高学府,而地方上则称为学宫。隋唐时期,因为科举制度的创建、发展,学校教育非常繁盛,分类也更为细致,并为以后历代所采纳。明清时期,由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八股取士之风的兴起,学校功能下降,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清末,由于新式学堂的发展,学校教育逐渐兴盛。辛亥革命后,学堂改称学校,一直沿用到今。
黄宗羲认为,上古时代的学校不仅仅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