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旧社会阶级之破裂——氏与姓之混淆
春秋以上,“氏”是士族的标识,是权力的象征。如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商的祖先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目夷氏。平民只有姓,无氏;奴隶只有名,无姓无氏;只有贵族才有姓有氏。
权力政治到战国渐渐破裂,到汉代完全消灭。所以“氏”失去当初的意义,因而无形中与“姓”混而为一,统称“姓”或“氏”。《太史公书》一贯地认为“氏”与“姓”为一事,“本纪”中尤为明显。可见到此时连好古的学者在普通的言谈与行文上都不再留意于这种重要的古制。
二 旧社会阶级之破裂——迁徙赐姓与变姓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