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和体裁
自中唐以后,长短句歌词在文人手里逐渐成为"别是一家"的新诗体,在两宋时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产生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著名作家;但到了南宋后期,由于词家远离现实生活,片面地追求文词的工丽和音律的妍美,便日趋衰落。而民间长短句歌词,从中晚唐以来,经过长期酝酿,到了宋金对立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兴起的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当时流传在北方的散曲,也称北曲。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小令是独立的只曲,它原来是流行于民间的词调和小曲,句调长短不齐,而有一定的腔格。它和词不同的地方是用韵加密了,几乎每句都要押韵;而且平、上、去三声互叶,不象诗词一般平仄韵不能通押。其次是没有双调或三叠、四叠的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在本调之外加衬字,象下面两支〈醉太平〉: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