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话本的产生
话本原是"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从敦煌发现的资料看,唐代已出现话本;但到宋元时代才渐趋成熟。在宋代汴京、杭州等工商业繁盛的都市里,为了市民的娱乐,各种瓦肆伎艺应运而生。"瓦肆"即"瓦子"或"瓦舍"(注:《都城纪胜》:"瓦者,野合易散之意。"《梦粱录》:"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这有助于我们对瓦舍中各种伎艺演出时情况的了解。又《通鉴》二五五卷:"朱全忠击黄巢瓦子寨拔之。"胡三省注:"黄巢撤民居以为寨屋,谓之瓦子寨。"疑瓦子即指瓦棚,以别于临时演出的草棚或露台的。),它的出现,说明各种民间伎艺已长期集中在固定地点演出,这就有利于各种伎艺的交流和它们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东京梦华录》记北宋汴京的瓦子说:"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纳数千人。"《武林旧事》记南宋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