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历史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工业发展战略(1966—1976年)
下载: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txt
本书全文检索:
       中国基本的工业发展战略,是在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提出的。苏联的现代化工业部门是突击建成的,受此经验鼓舞,中国希望从更落后的工业基础上取得同样的变化。这个进程的最初几个阶段在《剑桥中国史》第14卷中有所论述。这里的问题在于,文化大革命是否改变了这个战略。文化大革命是否导致了部门重点的转移——例如,从重工业转为其他部门?
       对这些问题简明的回答是“否”;50年代制定的基本的工业战略,在整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始终没有废弃。事实上,1979年之前,方针并未发生什么重大的变化,而其他方面的变化在1977年就已出现了。这种政策上的连续性,究竟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计划制定者有意造成的,还是由于他们的工作停滞而导致的结果?思索一下这个问题还是饶有趣味的。有些外界的观察家走得过远,认为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几乎没有什么计划存在;但是,表11的数据却表明,计划还是有的,而且除了遭到严重破坏的那几年外,这些计划与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

本站图书检索

本书目录

译者的话
总编辑序
第15卷序
第一章 1949至1976年的毛泽东思想
从人民民主到人民内部矛盾
毛对“中国式道路”的寻求
中苏分裂的原因与后果
文化大革命的意识形态
结 论 对毛的思想遗产的探索
第一篇 文化大革命:混乱中的中国 (1966—1969年)
走向对抗
权威的垮台
夺 权
政治体制的重建
结 论
第三章 中苏对抗:中国北部边疆地区的战争与外交
文化大革命外交政策的起源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外交政策(1965—1967年)
中国外交政策的低谷(1967—1968年)
1969年的中苏边界冲突
1969—1975年的中苏边界谈判
附 录 中国和苏联的军事集结(1969—1975年)
第二篇 文化大革命:为继承权而斗争(1969—1982年)
中国政治的军事化
林彪的覆灭
“四人帮”的兴衰
空 位 期
邓小平的纲领
第五章① 对美开放
政治进程与中国的外交政策
通往北京之路 (1968—1972年)
停滞与动乱(1973—1976年)
通往正常化之路(1977—1979年)
树立独立自主的形象(1980—1982年)
中美关系的意义
第三篇 文化大革命及其后果
经济混乱(1966—1969年)
工业发展战略(1966—1976年)
工业战略的变化(1977—1980年)
加速工业增长(1982—1987年)
农村发展战略
1979年以后农村政策的变化
结 论
第七章 教 育
发动群众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
否定教育革命
“中国模式”在第三世界的前景
第八章 文艺创作与政治
文化大革命的发端:作家遭受思想攻击,文化机构陷入混乱
文学体系的变化
现代革命题材的京剧样板戏
1976年和“伤痕文学”的产生
第四篇 共产主义统治下的生活和文学
建立一个新的经济和政治制度(1949—1955年)
社会改造(1955—1963年)
塑造“社会主义新人”(1963—1976年)
复旧(1977年以后)
结 论
第十章 人民共和国的城市生活
早期年代(1949—1956年)
中期年代(1957—1965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
毛泽东以后的中国(1977年及1977年以后)
结 论
第十一章 共产主义统治下的文学
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56—1965年)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台湾的新作家(1966—1976年)
毛以后的时代
附 言
第五篇 分离的省份
巩固基业(1949—1959年)
经济起飞(1960—1970年)
新的挑战(1971—1978年)
美中关系正常化以后的台湾
后 记 统一的重任
附录 会议与领导人
各章书目介绍

图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