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历史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美关系的意义
下载: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txt
本书全文检索:
       中国对美国的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亚洲的国际关系,由于摒弃了朝鲜战争以来支配中美关系的敌对政策,北京开始了进行重组的过程,这一过程比中苏冲突以来的任何事件都明显地改变了国际秩序。然而,这种变化并不是命里注定的,中美两国都必须把握住改善关系对他们各自的政治进程的影响。与此同时,双方又都根据自己的需要解释和解的意义和所取得的成果。此外,当双方的注意力都从宏大的战略迅速地转向政治较量的时候,中美和解的设计者们便不能把他们最初的进展维持下去。
       最初,毛泽东同意向美国开放。的确,没有他的认可,中美关系的改善就会碰到障碍或被阻止。但是,毛对这一政策的认同并没有多大保证。他既不能保护周恩来、邓小平免受“崇洋媚外”的指责,也不能确保他始终如一地支持与美国的关系,毛深受苏联对中国构成长期威胁的困扰,认为诱导美国与北京建立关系会使美国提供中国的安宁所必需的安全和政治保障。然而,他的愿望并没有全部实现。更为重要的是,毛主要关心的是中国政治的继承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

本站图书检索

本书目录

译者的话
总编辑序
第15卷序
第一章 1949至1976年的毛泽东思想
从人民民主到人民内部矛盾
毛对“中国式道路”的寻求
中苏分裂的原因与后果
文化大革命的意识形态
结 论 对毛的思想遗产的探索
第一篇 文化大革命:混乱中的中国 (1966—1969年)
走向对抗
权威的垮台
夺 权
政治体制的重建
结 论
第三章 中苏对抗:中国北部边疆地区的战争与外交
文化大革命外交政策的起源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外交政策(1965—1967年)
中国外交政策的低谷(1967—1968年)
1969年的中苏边界冲突
1969—1975年的中苏边界谈判
附 录 中国和苏联的军事集结(1969—1975年)
第二篇 文化大革命:为继承权而斗争(1969—1982年)
中国政治的军事化
林彪的覆灭
“四人帮”的兴衰
空 位 期
邓小平的纲领
第五章① 对美开放
政治进程与中国的外交政策
通往北京之路 (1968—1972年)
停滞与动乱(1973—1976年)
通往正常化之路(1977—1979年)
树立独立自主的形象(1980—1982年)
中美关系的意义
第三篇 文化大革命及其后果
经济混乱(1966—1969年)
工业发展战略(1966—1976年)
工业战略的变化(1977—1980年)
加速工业增长(1982—1987年)
农村发展战略
1979年以后农村政策的变化
结 论
第七章 教 育
发动群众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
否定教育革命
“中国模式”在第三世界的前景
第八章 文艺创作与政治
文化大革命的发端:作家遭受思想攻击,文化机构陷入混乱
文学体系的变化
现代革命题材的京剧样板戏
1976年和“伤痕文学”的产生
第四篇 共产主义统治下的生活和文学
建立一个新的经济和政治制度(1949—1955年)
社会改造(1955—1963年)
塑造“社会主义新人”(1963—1976年)
复旧(1977年以后)
结 论
第十章 人民共和国的城市生活
早期年代(1949—1956年)
中期年代(1957—1965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
毛泽东以后的中国(1977年及1977年以后)
结 论
第十一章 共产主义统治下的文学
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56—1965年)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台湾的新作家(1966—1976年)
毛以后的时代
附 言
第五篇 分离的省份
巩固基业(1949—1959年)
经济起飞(1960—1970年)
新的挑战(1971—1978年)
美中关系正常化以后的台湾
后 记 统一的重任
附录 会议与领导人
各章书目介绍

图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