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者何?顾亭林曰:“乐府是官署之名。其官有令,有音监,有游徼。《汉书·张放传》:使大奴骏等四十余人群党盛兵弩,白昼入乐府,攻射官寺。《霍光传》:奏昌邑王,大行在前殿,发乐府乐器。《后汉书·律历志》:元帝时,郎中京房知五声之音,六十律之数,上使太子太傅韦元成、谏议大夫章杂,试问房于乐府是也。后人乃以乐府所采之诗,即名之曰乐府。”(《日知录》卷二十八)是知乐府者本一制音度曲之机关,其性质与唐之教坊,宋之大晟府,初无大异。惟其职责,在于采取文人诗赋及民间歌谣,被之管弦而施之郊庙朝宴,故后世遂併此种入乐之诗歌,亦名曰乐府焉 [1] 。
乐府之制,其来已久,殷有瞽宗,周有大司乐,秦有太乐令、太乐丞,皆掌乐之官也。然乐府之名,则始见于汉。 [2] 按《后汉书·南蛮传》:“阆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俗喜歌舞,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则高祖之时,固已有乐府之设。至惠帝二年,乃以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