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晋一代乐府,分中原与江左,东晋别为南朝,以江南民歌为主体,西晋则紧接曹魏之后,仍以文人乐府为大宗,自不能混为一谈。
乐府至于西晋,愈失其社会之意义,指事针时之作,视曹魏为尤少。其特征之可得而言者约有三事:一为故事乐府之风行;一为文人拟古乐府之僵化,一即《舞曲歌辞》之发达是也。今先叙《舞曲》。
郑樵《通志·乐府总序》曰:“舞与歌相应,歌主声,舞主形。自三代之舞,至于汉魏,并不著辞也。舞之有辞,自晋始。”又《文武舞序》云:“大抵汉魏之世,舞诗无闻,至晋武帝泰始九年(273),荀勗曾典乐,更《文舞》曰《正德》,《武舞》曰《大豫》。使郭夏、宋识为其舞节,而张华为之乐章,自此以来舞始有词。舞而有辞,失古道矣。”是郑氏以为舞曲有辞,确始于晋,故一再言之。按后汉东平王苍尝造《武德舞歌》,载之《东观汉记》。而《宋书·乐志》亦有《汉鼙舞歌》五篇之目,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