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记》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皆本于心。”又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于干戚羽旄谓之乐。”夫人莫不有心,有心斯感,有感斯发,发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口之歌之。然则即谓乐之起源,自生民始,固无不可也。
上古邈远,莫得而论,若《吕氏春秋》所载:“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鸟兽之极》。”其歌辞又皆失传。且时在书契以前,恐根本即无歌辞,上列八目,当亦出后人附会。然以理推之,则所谓操牛投足者,事或有然。初民之风味,盖略可想见。以较后世之干戚羽籥,巾拂杯槃,觉犹有天籁人籁之别。惟自唐虞以迄三代,则此种原始自然流露之音,已渐变而为一种“人为之节”。易言之,即所谓乐教是也。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