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宫调是宋、金间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说唱文学。它是从变文和教坊大曲、杂曲的基础上,错综变化,从而发展起来的。
变文是从说唱佛教故事开始,运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印度梵文经典,有偈颂,有长行,也就是韵文和散文更迭使用。后汉时,佛教传入中国;至魏曹植,创作一种特殊声调,所谓“以微妙音歌叹佛德”(《高僧传》第十三) ,魏、晋以来一直普遍流行,叫作“梵呗”。晋代庐山释慧远,又创为“唱导”,借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同上) 。这就为唐代变文开辟了道路。这种普及性的宗教宣传,唐代叫作“俗讲”。由于它得迎合听众心理,引起他们的兴趣,就把“或杂序因缘,或旁引譬喻”(同上) ,作为“唱导”或“俗讲”的一种手法。从“旁引譬喻”,把世俗间故事七扯八拉的讲给听众,那是很自然的事情。唐代有一位文溆和尚,就是惯于“公为聚众谈说,假托经论,所言无非淫秽鄙亵之事”(赵璘《因话録》卷四) ,借以博得市民们的欢迎。当然这种边说边唱的艺术形式,最初应该也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