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称:“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太史公于《老庄申韩列传》后,亦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又云:“老子深远矣。”然则老子之文辞,其为古人所重可知。虽然,此皆指其内容而言,未及言其外式也。吾尝以谓文之理想为内容,文之音韵形色为外式。文之内容,犹人之精神;文之外式,犹人之形体;被锦绣于垂死之人,固不能以其为美;然残生人之形体,使手足偏枯,语言喑哑,则其精神岂有不受其损失者哉?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是则外式有不可不注意者矣。夫手足偏枯,言语喑哑,则精神必受其累;反而言之,手足敏捷,语言清晰,则其人之精神岂不奕然可见哉?蒙不洁则人掩鼻;反而言之,衣文采,被芬芳,则西子之美岂不益美?文学之贵乎内容,而亦贵乎外式,亦犹是耳。今请以老子之文证之。《老子》为哲学之书,其内容之美,太史公父子言之善矣。兹论其外式。
一、音韵: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