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四面皆海,而大山亙其南北。山以西民番雜居,山以東有番無民。番所聚處曰社,於東西之間,分疆畫界。界內番或在平地、或在近山,皆熟番也;界外番或歸化、或未歸化,皆生番也。幸沾皇化,維有歷年,地益闢、民益集、番益馴。猶恐番黎有不得輸之情,爰設南、北路理番兩同知以撫之。
北路熟番可紀者,嘉義共十三社、彰化共三十三社、淡水共三十六社;每社有通事、土目約束其眾,廢置皆由同知。此外,婦化生番,嘉義則內優六社及阿里山八社,而崇爻八社亦附阿里山輸餉;彰化則水沙連二十四社。其淡水之蛤仔難,向在界外,今入版圖,改稱噶瑪蘭,設官吏如淡水廳,通判即兼理番,不隸北路同知矣。內優通事尚由官置,餘如土司之世襲。阿里山之副通事、水沙連之社丁首,皆治贌社、輸餉事宜。聞南路之卑南覓亦有官置社丁首。夫贌社,即民番互市也。所謂歸化,特輸餉耳;而不剃髮、不衣冠,依然狉狉榛榛,閒或掩殺熟番而有司不能治,為之太息!安得如噶瑪蘭之改土為流乎?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