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应州木塔高佛宫,下视利会四万八千皆儿童。五十六丈摩苍穹,朱槛八面开玲珑。突若黄河硫柱嗟峨峰,又若苍海角闾司气溟蒙。不知建自何年始,但见石幢注辽清宁中。元顺之朝大地震,塔奇屋瓦飞蓬。唯有此塔屹然不动如山岳,宁非神鳌蟠贝届负其雄?我来振衣登绝顶,两腋飒飒扬天风。南望雁北北恒代,河流一线复西东。呼仙子,招云鸿,我欲乘之八极凌虚空。
题记:诗人在这首诗中,袭用了乐府古题,利用长短句的变换,以其丰富的想 象和夸张的笔法,着力描绘了木塔高峻稳固犹如山岳的非凡气势,抒发了诗人置身塔顶如临仙境的奇异感受。 开篇伊始,诗人就以雄壮奔放的笔触和浪漫的想象与夸张,盛言木塔之高。为全诗奠定了雄浑的基调。第二句中的利舍即舍利,是指死者火化后所遗存的击之不坏、焚之不焦、大小如粒的晶骨。佛教称佛祖释伽牟尼谢世焚化后,有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奉,此后便将供奉僧佛遗骨的寺塔统称舍利塔。这里诗人写木塔不仅高过佛宫禅宇,而且立于塔上俯瞰世界,只觉众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