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型的戏剧从民间走进宫廷
中国戏剧,在金、元时代,已有光辉灿烂的发展。“一时诸君如马东篱(致远)、关汉卿、王实甫辈,咸富有才情,兼善音律,遂擅一代之长。”据锺嗣成《录鬼簿》所载,当时戏剧作家之有姓名可稽者,凡一百十七人,其已逸其姓名者,尚不知有若干人,剧曲创作之盛,可谓前所未有。
明承金、元之后,剧曲作家,接踵辈出,自汤显祖,王世贞,以至阮大铖、李渔等或工于词藻,或善谱音律,皆足以继往开来,卓然成家。由于明代剧曲作家的激荡回旋,因而又使中国的戏剧,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这种发展从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如在体裁方面,则由“杂剧”发展而为“传奇”。在音律方面,则由“弦索”发展而为“调用水磨拍捱冷板”的“昆山腔”。在结构方面则由“四折剧”发展而为百回以上的长篇巨制。刘若愚《酌中志》谓:“(明代)过锦之戏,约有百回,每回十余人不拘,浓淡相间,雅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