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换到繁體中文
首页
|
先秦
|
古典诗词文
|
历史
|
传记
|
现代
|
古典小说
|
术数
|
外国文学
|
哲学
|
經典繁體
|
佛教
|
文章
|
工具
|
遼海叢書
臺灣文獻叢刊
|
道藏繁體
|
大藏经
|
中医
|
四庫全書繁體
經
史
子
集
|
专题:
二十五史
简体
繁体
|
明实录
|
清实录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医
前一篇
返回目录
后一篇
下载本篇txt文件
Email本页
收藏本页
治验回忆录
49.脾虚腹痛
赵守真
下载:
治验回忆录.txt
本书全文检索:
黄春云病泄泻月余,寒凉杂进,卒以温补药获愈。未匝月,感觉食纳不振,腹部胀满,多涎喜暖,大便五、六日未行。医者认系阳明内结,用小承气汤不效,再用大承汤攻之,不惟府气未通,随致全身发热,口渴喜热饮,而腹胀如故,精神极困顿云。余诊之,脉沉迟无力,舌白润乏苔,身虽热,久按之则不见热,又欲厚衣喜暖,证之腹胀不痛,足见府气未实。其所以饮食不舒,腹胀满而不大便者,盖由久泻伤津,脾虚不运耳。其以攻而转发热者,即脾虚生热之理也。乃虚证,非实证,补之惟恐不及,尚可恣意攻伐耶?是宜遵东垣甘温除热之说,温补脾胃,略佐宽胀之品,待中焦气旺,运化恢复,则胀消便行矣。遂拟厚朴人参半夏生姜汤。三剂无变化,甘温之力不足欤?改处温补脾胃之枳实理中汤,并加扶阳之附子,同时艾灸气海、关元、天枢、足三里诸穴。日服药二剂,两日大便遂行,诸证亦逐步减退。复用香砂养胃汤(白术、苍术、厚朴、陈皮、香附、蔻仁、党参、生姜、砂仁、木香、甘草、茯苓、大枣)加重参、术,其它调气诸品,则分量宜轻,日进一帖,佐以饮食营养,月余精神复振,身体健常。
用户中心
本站图书检索
电子书下载
《二十五史》.chm
《全宋词》.chm
《全唐诗》.chm
本书目录
内容提要
自序
整理者的话
1.伤寒变证
2.失表坏证
3.寒闭失音
4.阴虚挟湿
5.阴虚发热
6.阳虚感冒
7.热邪内闭
8.暑邪内闭
9.大汗亡阳
10.类中风
11.中风瘫痪
12.血厥
13.肝阳头痛
14.瘀血头痛
15.痰厥头痛
16.阳虚头痛
17.阴虚头痛
18.风湿热痹
19.风寒湿痹
20.督脉背痛
21.痰饮臂痛
22.痰饮胸痛
23.悬饮胸痛
24.胸胁胀痛
25.胸痹
26.心下痞痛
27.血虚挟痰
28.肾虚气喘
29.虚寒气喘
30.咳嗽气喘
31.郁热咳嗽
32.肺痈
33.水邪犯肺
34.风水
35.臌胀
36.水臌
37.气臌
38.消渴
39.呕吐
40.反胃
41.寒呃
42.气呃
43.热呃
44.留饮胃痛
45.瘀血胃痛
46.胃脘寒痛
47.虚寒腹痛
48.寒积腹痛
49.脾虚腹痛
50.少腹胀痛
51.腹中绞痛
52.虫积胁痛
53.腹中虫痛
54.黄疸
55.虚劳
56.肝郁失志
57.不寐
58.心风
59.怔忡
60.眩晕
61.遗精
62.脾虚萎黄
63.阳虚汗出
64.阴虚盗汗
65.感后房劳
66.咳血
67.吐血
68.鼻衄
69.尿血
70.肠痈
71.痢疾
72.脚气
73.泄泻
74.膏淋
75.小便不利
76.疝气
77.酒病
78.瘰疬
79.头痛云翳
80.头汗云翳
81.暴盲
82.痛经
83.血崩
84.白带
85.月痨
86.妇人缩阴证
87.产后瘀痛
88.产后类中风
89.麻疹内陷
90.脾虚吐泻
91.风热发搐
92.慢惊风
93.呕吐
94.小儿热泻
95.伤食吐泻
96.小儿夜间发热
97.小儿痿证
98.小儿口渴尿多
99.小儿疳积
100.小儿癎证
大悲咒的灵验不可思议
图书推荐
全宋诗
全宋词
古文观止
全唐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文苑英华
册府元龟
文献通考
续文献通考
通典
宋会要辑稿
全唐文
三国志
史记
四库全书总目录
說文解字
说文解字注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本站作品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科研、教学、学习等用途,本站将一些学术价值高的古籍或近代作品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CopyRight © 2015 版权所有 文学100 www.wenxue100.com 站长信箱:mywenxue100@126.com
沪ICP备1100812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