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医   
证治准绳·疡医
卷之二   疔疮
明 · 王肯堂
下载:证治准绳·疡医.txt
本书全文检索:
       疔疮者,以其疮形如丁盖之状而得名。皆生头面、四肢,发黄 中或紫黑,必先痒后痛,先寒后热,凡人一二日间恶寒发热,四肢沉重,心悸眼花,头疼体痛,稍异如常之证,须宜遍身寻认,如有小疮,与尝患之疮稍异,即是疔也。大抵起紫 者多,起堆核者少,发于手上者多,发于别处者少。生两足者,多有红丝至脐,生两手者,多有红丝至腋,生唇面口内者,多有红丝入喉,以针刺疮,不痛无血,是其候也。经云: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大抵多由恣食浓味,卒中饮食之毒,或感四时不正之气,或感蛇虫之毒,或感疫死牛马、猪羊之毒,或人汗入肉而食之,皆生疔疮,各宜审而治之,若呕逆直视,谵语如醉者,不可治矣。又有内疔一证与外疔之证大同,但疮形不现,过数日间有一处肿起者,即是内疔所发之处,但腹痛甚者,便须作内疔治之。不可缓也,缓则杀人。华元化云:疔有五色属五脏,红属心发于舌根,青属肝发于目下,黄属脾发于口唇,白属肺发于右鼻,黑属肾发于耳前。以种类言之,《千金方》、《外台秘要》、《神巧万全方》皆称一十三种,殆不止也。麻子疔,状如麻子而稍黑,四边微赤,多痒少痛,忌食麻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

本站图书检索

本书目录

自序
卷之一
   痈疽之源(一)
   痈疽之别(二)
   脉法(三)
   分经络(四)
   善恶(五)
   虚实(六)
   内消(七)
   内托(八)
   灸(九)
   针烙(十)
   砭镰(十一)
   敷贴(十二)
   淋洗(十三)
   将护(十四)
   禁忌(十五)
   肿疡(十六)
卷之二
   溃疡
   久漏疮
   痈疽所兼诸证
   内痈
   疔疮
卷之三
   痈疽部分
   痈疽部分·头部(一)
   痈疽部分·面部(二)
   痈疽部分·耳部(三)
   痈疽部分·口齿部(四)
   痈疽部分·项部(五)
   痈疽部分·肩部(六)
   痈疽部分·臂部(七)
   痈疽部分·手部(八)
   痈疽部分·胸部(九)
卷之四
   痈疽部分·胁部(十)
   痈疽部分·腹部(十一)
   痈疽部分·背部(十二)
   痈疽部分·腰部(十三)
   痈疽部分·下部(十四)
   痈疽部分·股部(十五)
   痈疽部分·膝部(十六)
   痈疽部分·胫部(十七)
   痈疽部分·足部(十八)
卷之五
   瘭疽(风疽)
   反花疮
   多骨疽
   时毒
   流注
   杨梅疮
   恶疮
   丹毒
   赤白游风
   紫白癜风
   乌白癞
   瘾疹
   疥癣
   
   
   浸淫疮
   天泡疮
   
   热疮痱子
   卷之五
   结核
   瘿瘤
   
   
   手足皴裂
   冻疮
   漆疮
   发痉
   类破伤风
   水入疮
   马汗入疮
   跌扑伤损
   金疮
   箭头入肉
   竹木刺针入肉
   杖疮
   薛氏分证主治大法
   汤火疮(灸疮)
   诸虫兽螫伤

图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