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枯槁成膈噎,饮食不下,而大便不通,名膈噎。《疏》云:膈有拒格意,即隔食反胃也。《玉机》云:噎塞大便不通,通幽汤。故以膈噎为题。《局方》以噎近咽,膈近胃,而遗下焦,又妄分十膈五噎,皆非经旨。病因内伤,忧郁失志及饮食淫欲而动脾胃肝肾之火;或因杂病,误服辛香燥药,俱令血液衰耗,胃脘枯槁。其槁在上焦贲门者,食不能下,下则胃脘当心而痛,须臾吐出乃止。贲门,即胃脘上口,言水谷自此奔入于胃,而气则传之于肺也。其槁在中焦幽门者,食物可下,良久复出。幽门与中脘相近,言其位幽僻,胃中水谷自此而入小肠也。其槁在下焦阑门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阑门脐下,拦约水谷,分入膀胱、大肠而为粪溺。是大小肠、膀胱,乃气血津液流通之道路也。
阳火上升有虚热;
经曰:三阳结谓之膈。小肠热结则血脉燥,大肠热结则不能便,膀胱热结则津液涸。三阳热结,脉必洪数有力,前后闭塞。下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