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传自先秦,渊源甚古,乃华夏先祖认识天地自然的智慧精髓。“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汉人以《易》当五经之原。
《周易》分三个部分,卦象、卦爻辞与十翼。相传卦象伏羲作,卦爻辞文王与周公作,十翼孔子作。《周易》本身的发展与成书,可能更为复杂,分此三部分,系之以相应的作者,可以代表视之。《周易》最终编定为目前的篇章结构,时闲大约在西汉。汉尊儒术,《易经》作为五经之原,备受重视,研习者众。其中佼佼者,在西汉如孟喜、焦延寿、京房、杨雄等,在东汉如荀爽、郑玄、虞翻等。至三国,政治与时代思想质量大变。汉代经学的整体形象,如熹平石经一般,在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中被砸碎。东汉转为三国,大一统的局面分崩离析,到唐代开国统一,期闲断断续续战乱四百年。两汉至魏晋,学术从经学变为玄学,与政治生态有莫大关系。玄学以王弼(二二六至二四九)为代表,这个天才般的青年,二十出头就注完了《周易》和《老子》,影响至今。王弼以“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