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凡公文及函札皆名曰书。《尚书》诸篇,大部分为古代之公文,故先秦但称此书曰《书》。至汉初始有《尚书》之称;尚书者,意谓古代之公文也。后世因其为群经之一,故又称为《书经》。盖《尚书》《书经》,二者皆后起之称,非本名也。今沿汉人例,名之曰《尚书》。
相传古者《尚书》凡三千余篇,至孔子删定为百篇。按:孔子以诗书教生徒,本书曾经孔子编次,当属事实;唯删书之说,恐不足信。又:先秦有百篇本《尚书》,亦无可疑(孔壁所出古文《尚书》,有百篇书序,可证);唯此百篇本《尚书》,亦非孔子所定;以其有多篇当著成于孔子之后也。
据史传所载,秦始皇焚书时,伏生藏百篇《尚书》于壁中。其后经秦末之乱,刘项之争,至汉初乱定,伏生发其书,仅存二十九篇(《顾命》及《康王之诰》为二篇)。汉文帝时,使晁错就伏生习《尚书》,伏生亦以此在齐传授生徒,于是此二十九篇始传于世。其后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