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檢討毛奇齡撰
七調二變聲第三
【七調者合二變以押五聲四清而為調者也故七調第三】
夫既有五聲又有四清合之為九聲則曲調已盡于是器調亦盡于是矣無如此五聲者其上下相接無不宛轉諧順而獨于宮商之間隔一戾聲徵羽之間又隔一戾聲其聲皆上下不和圜轉有礙今歌曲家所謂抝聲器色家所謂劣調者徒以一在宮後為宮餘一在徵後為徵餘遂強名之曰變宮變徵【舊二變前後不同說見後】此即從來二變之所由名而其聲則自有虞以
迄成周皆閟而不用謂之閟聲【閟變聲轉】此三代以來所以不曉七聲不識二變者以其聲不用故也乃曲調
雖不用其聲而假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