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历史   
瞑庵杂识
卷之四
清 · 朱克敬
下载:瞑庵杂识.txt
本书全文检索:
       黄河之患,宋以前常在北,宋以后常在南。近岁以来,河已北流,而江淮间水患下止。盖淮水入海之道,久为河夺,河虽北徙,而淤淀益高,淮仍不能入海,是南北交困矣。阜宁裴荫森有《上河督请复淮水故道书》云:“窃职等分隶淮、扬、海各属,亲见连年淮水为灾,而去年清水潭漫衍,下流十数州县,俱成泽国。顷岁以来,河流渐北,而江淮水患不衰,则其过在淮而不在河也。淮路久为河夺而不能自达于海,因而泛滥为灾,日增无已。伏思川渎必有尾闾,始无壅遏之患。今杨庄东之废黄河,至云梯关以下入海,即禹时故道也。《禹贡》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虞、夏以来,未之或变。自宋、明黄河南徙,淮水尾闾遂为黄夺。日久沙垫,海口益高,清口益塞。淮不能入海,壅于洪湖,始为患于淮扬。泗不能入海,壅于中河,始为患于徐海。溃决之害,或三四年,或八九年,小则漂庐舍、没田畴,大则灌城邑、杀民人,其惨视兵劫为更甚。不独流离沉溺,民被其灾,即赈贷堤防,蠲租减税,亦大为国家之累。在当时河与淮合,浚治实难,今则河水日北,河淮之间皆成陆地,颇易施工。宜及此时浚凿故道,导淮入海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