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庵随笔》云:挽联不知起于何时,古则但有挽词,即或有脍炙人口二句者,亦其项腹联耳。惟《石林燕语》载:“韩康公得解过省殿试,皆第三人,后为相四迁,皆在熙宁中。苏子容挽之云:‘三登庆历三人第;四入熙宁四辅中。’”此则的是挽联之体耳。
《恩福堂笔记》云:纪文达师挽朱笥河先生一联云:“学术各门庭,与子平生无唱和;交 情同骨肉,俾予后死独伤悲。”二公所学,具见于此,而语尤真挚。且非笥河先生不能当斯语,非文达师亦不敢作斯语也。
《恩福堂笔记》又云:乾隆戊戌,余随侍先文庄公赴闽抚任,道出杭州。值先文庄公六十寿辰,中丞学使分日为贺。此余得瞻彭文勤公之始也。迨余入词垣,适公为大教习 ,勖余曰:“向读之经书,不可抛荒;已读之诗文,仍未足用。应将《文选》及《唐宋诗醇》、《文醇》尽卷熟读,可为好翰林矣。”余因是加励。迨嘉庆壬戌,遂与公同掌院事。一日,公告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