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唐慎微撰《证类》,悉收古今验方附入,《纲目》因之增广数倍。第收括太繁,未经详择,优劣并载,不无包荒。兹于千万方中,加意去取。凡险危峻猛、赝伪邪僻之品,用之而意有畏难者,并弃如遗。所有精详真实、轻淡简便之剂,试之而效如应响者,悉收入录。
更于诸家大剂,选其尤切实者,与所带试奇效大小诸方,随附每味之下,则庶几因症查方,任意驱使,可无畏缩忐虚之虑。
·医家本草不读,则药性不明;即偶读矣,或旋忘之,虽读如无读,而仍药性不明;药性不明,于病之寒热虚实虽悉,于药之寒热温凉则昧,且于药之反畏宜忌,更相违逆。如是欲用药却病,将药与症,两不相符,而欲拯厄拔苦,生死骨肉也,难矣。兹于精拣各方,附于各药之下,因症用方,按门查寻,一览而知方所在,即一览而知药之性,盖方之所在,即药性之所在也。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