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戌(康熙三十三年)秋,中素奉命自三山調補臺灣令。乙亥(三十四年)二月,東渡受事。謁憲副高夫子,蒙告以為治之道,在潔己愛人;而謹儲積、禁苛斂、綏和兵民、交歡文武,尤為先務。
素既跽而受教,復授手編「臺灣志」四卷。歸而伏讀一再過:其蒐輯之周洽、辯駁之精審、採攬之博奧、註疏之詳明,環臺數千里之大而無外、方寸之小而無內,無不瞭如指掌、較若列眉。既服公致力之勤而用心之苦也,乃偕文武寅寮、文學父老,群請於公,俾壽之梓。而且告之曰:『諸君知公此志之意乎?公蓋欲移風易俗,始於有象而歸於無形,非徒侈廣見博聞已也。夫臺歸版圖十有三年矣!公之治臺亦三年矣!試問此三年以前,風俗之美惡、人心之邪正、文武之同異離合,與今孰愈?雖三尺童子,皆能言之。又前之官此者,震於其名,自奉調趣裝,大吏戒其僚屬、父兄教其子弟,無不以謙和簡易為訓。受教者不知謙和簡易固自有道,乃循名失實,惟一切務為苟且姑息;率僂行俛首,以俟瓜期之及,疾去不少顧。官此者奉為秘諦,轉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