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考之作,特以追念先师陈寅恪先生,以应北大诸学侣纪念陈先生百年冥诞之邀。联陞务广而荒,无以光大师门,老而弥愧,幸可追怀在清华大学经济系二、三年时,曾选修先生之隋唐史,业余曾就此题请益,先生颇为鼓励。但除牵涉略广之外,实无寸进可言。
隋唐史课在三院(汤用彤先生讲佛教史两堂则在图书馆),先生在课前至少十数分钟即到三院一角之教员休息室以备同学请益。有黄色包袱内包中文书若干(约十数)册,备讲时引用(内无日文或西文,先生谈及日本学人之著作时,如冈崎文夫氏对兵制中之“是后夏人半为兵矣”不甚了了,如蜻蜒点水,不予追究)。先生每讲皆有新得,后乃集入数书及论文。记得周一良、俞大纲两位曾来旁听,听后云:“真过瘾,正如听了一次杨小楼的戏。”两君皆饱学之士,而倾服先生如此。又,当时同修陶希圣先生中国社会史课,上课亦在三院,亦每得晋谒于同一之教员休息室,陶师与《食货》诸君,对联陞皆有影响,经济史之转向,实发于此。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